21世紀的三峽


4月份的中國國家地理以重慶為專題,在封面主題之一的「重訪三峽」當中,呈現了數幅珍貴的三峽的老照片,甚至包含清代畫家的三峽繪圖。另外還有歷史上造訪三峽的中外文人與探險家。

為了忠實回顧過往的三峽,作者更採訪了當地的百歲老船夫,盡一切努力重建尚未被淹沒的三峽。

是的,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因為--現在的三峽再也不是老船夫口中的三峽了,也不是過往文人或探險家所記述的三峽了。

昨天在火車上正好讀到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的三峽遊記,這篇文章是我中學課本中的一篇課文,相信不少人都有印象。當時余秋雨遊歷三峽的時間尚早,三峽大壩尚未興建,他仍能追尋李白辭別白帝城的的清晨,劉備向孔明托孤的晚景,體驗巫峽的震撼與回望神女峰的迷離。但這些視覺引發的精神感受都已經隨著三峽大壩的興建而永久性地湮沒在浩蕩江水當中。

雖然作者對三峽的巨變懷著樂觀的態度,認為「水面淹沒掉一個世界,卻創造了另一個世界。」但截斷了長江,淹沒了古蹟,遷走了沿岸居民,消失的不僅僅是沿岸的動植物生態、百萬人的家鄉與工作,還有人類的文化遺產,終究有許多的遺憾。

當地過往的小舟與船家不在了,現在多的是遠從太平洋駛進的豪華油輪。

至於未來去三峽的人,恐怕多的是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師,文人與探險家的足跡已隨大水消逝。

三峽大壩建成前後長江三斗坪段水域變化圖/ 維基百科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