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泰北訪查記錄:滿堂村、永泰村、孟安村、熱水塘村


今年是我在泰北華校服役時,導師班學生的畢業時間。

去年部分學生因為泰文學校國中畢業而到外地升學,到外地繼續讀中文學校的學生分為兩群:一群到清萊滿堂村的建華中學(國中部),另外一群到清萊茶房村光復中學,其餘的學生留在孟安村聖心中學讀書。

這一次前往泰國一共9天,前面五天在泰北華人村,原訂計畫是參加聖心中學和建華中學的畢業典禮,聖心中學場次因為帕黨329運動會的緣故提前到318號舉行,剛好是我前往泰國的當天,沒有辦法參加,因此只參加了建華中學的畢業典禮。

除了畢業典禮之外,今年一共拜訪了孟安、永泰和熱水塘3個村。孟安村和永泰村是鄰居,按照習慣都一同拜訪,但往年會安排一天在永泰村住宿,今年是完全在孟安村住宿,在永泰的時間相當不足。今年第一次在熱水塘過夜,過去都是住在附近的差巴干旅館,有了比較多的時間認識熱水塘村。

去年因為威航有直飛清邁,3.5小時就到清邁,轉搭巴士、聳條到孟安村只需要一天。今年台灣沒直飛班機,必須飛到曼谷之後轉搭國內班機,去到孟安村時間要多出半天,費用也變兩倍以上,台灣沒有直飛清邁的班機後,現在要前往泰北的確變得有點不太方便。

滿堂村

從大馬路轉到滿堂村會看到這個路牌

滿堂村是泰北難民村當中最早的村子,位在清萊省北部,鄰近邊境城市美賽。滿堂村是少數有高中部中文學校的華人村,與茶房村光復中學是清萊省的華人村當中,唯二有註冊證明的私立學校。


建華國中

建華中學的國中部在高中部的後面

滿堂的中文學校都叫建華中學,但兩個學校只有比鄰而沒有從屬關係,所以有些人會把國中部叫做「建華國中」(以下都這樣稱呼),高中部叫「建華高中」。建華國中與其他華人村的中文學校性質相同,屬於夜校形式,從下午五點左右開始上課到晚上,週六白天也有上課。

因為有幾位我過去在聖心中學導師班的永泰學生來到這邊讀書,今年剛好中學文學國三畢業,應學生的邀請來參加畢業典禮。

建華國中的畢業典禮是在白天舉行,規格和泰文學校很相似,學校會特別布置場地,並設置畢業拍照區給學生和家長,這一天也有很多小販到現場販賣花束、花環、彩帶或是玩偶花束。

建華國中畢業典禮的流程很單純,主要是學生唱畢業歌、畢業代表致詞,師長的講話時間佔了大部分時間。前幾天有台灣的高職校長在僑務官員的帶領下到泰北各華校宣傳到台灣半工半讀的計畫,校長朱希田在畢業典禮上花了很多時間宣傳這個計畫。

建華的大禮堂格局和其他華校很類似,鐵皮屋頂、鐵捲門與透光的牆

我教過的兩位畢業學生都是緬甸人,他們的家人前一天就從緬甸開車下來參加畢業典禮。這兩家人都在緬甸撣邦獨立區內生活,但因為撣邦獨立區戰火頻繁,家長把他們送到泰北的親戚家去讀書。


兩位學生從永泰到孟安讀書,現在來到了滿堂

在畢業典禮現場見到不少泰北替代役男。去年因為有替代役男向蘋果日報爆料指稱僑委會把役男送到所謂「非法華校」,導致今年的泰北替代役全部被分派到有註冊的中文學校,也就是光復、建華(國中、高中)三間。

這項措施除了讓原本有分派到役男的華校必須獨自處理教師人力的問題,而分配到所學校則是教師人數暴增,由於這些役男們大都是中文教師,如何調配役男教師與當地教師的課時與分工,大概是這三所華校面對的課題。


永泰村

永泰村的早晨,在乾季的時候少數民族會燒山,導致天空都霧茫茫的

永泰村位於清萊省西邊與清邁交界的巴登鄉,這個村子是由昔日台灣情報部隊光武部隊中的一個支隊所建立的,這個支隊由緬甸的佤族人艾小石所領導,他們在光武部隊解散後原本暫住泰緬邊境,受到坤沙的武裝勢力威脅而進入泰國境內。與三五兩軍的命運類似,他們協助泰國剷除泰北邊境的共產勢力,因此獲得居留權。(具體的細節日後會有專文介紹)

永泰村位在一處山坳當中,居民沿著大馬路(1089公路)兩側居住,腹地並不大。根據村內耆老說明,永泰村最早並不在現址,而是在鄰近的救時代村附近的一塊平地上,因為一些原因才搬過來。

治平中學

三次搬家的治平中學,就在大馬路旁

永泰村的中文學校是治平中學,這間學校過去歷經三次搬遷,目前的位置位於1089公路旁,過去台灣半官方的中華救助總會在永泰村輔導村民養豬,治平中學的現址是與原先救總的實驗農場所交換的土地。

治平中學的校舍普遍都有年久失修的狀態,雨季的時候靠近山壁的教室時常會面臨土石流的威脅。治平中學具有小學與國中部,但國中部的教師相當缺乏,2014年我在孟安村教書的時候,治平中學的中三並沒有開班,中三的學生都送往聖心中學就讀,部分中一、中二的學生也過去就讀。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次回去並沒有進去治平中學參訪,但321號到永泰的學生家時,學生家長(同時也是治平的老師)提到這一天有台灣來的訪客到治平中學參觀,要針對校舍後方的擋土工程做瞭解。

永泰忠烈祠

同樣是經由學生家長告知,才知道永泰有忠烈祠。忠烈祠是只有孤軍建立的村子才會有的設施,目前知道的只有:帕黨、美斯樂、唐窩、孟安等村子,這是第一次知道永泰的忠烈祠。

永泰忠烈祠位在泰文幼稚園旁邊的小路進去,會先經過一些當地人的墓碑,再往裡面走約5分鐘,沿途都是泥土路,四周很荒涼。泥土路的盡頭就是忠烈祠,是一座如同唐窩的中式廟宇,但相當簡約,看起來興建時經費應該募集得很困難。祠內刻有功德碑,講述艾小石部隊最初的起源以及最後落腳永泰的故事。

忠烈祠外是一個軍塚,只有三座墓碑上面有刻個人名字,其他全部都是寫著「艾部烈士之墓」,排列整齊,數量雖然不多,但看起來很莊嚴。

據耆老所述,在永泰忠烈祠埋葬的,大多是20-30歲的年輕人,耆老的兒子也在某次戰役重犧牲。為了建這座忠烈祠,大家協商每家出100泰銖,當時一天的工錢是5泰銖(現在約300泰銖),100泰銖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永泰的忠烈祠位置相當隱密,我的在地學生也是第一次來

雖然是佤族人,但是仍然為同袍立祠祭奠,有情有義

忠烈祠外就是一片軍塚,呈扇形整齊排列,如同部隊仍在,雖死猶生


孟安村

孟安村其實是好幾個小村落的集合體,如果以泰文的村落為單位,至少包含3個村落以上

孟安村是位於清邁最東邊的村落,與永泰比鄰。這個村子是過去五軍最早來到泰國的基地所在,位於大端河往清萊的河谷地帶,環境上水草豐美,同時村子外不遠處還有裸露在地表的溫泉,冬天時容易起霧。

2014年在這裡服役與生活,和村子裡的居民和當地老師頗有交情,每次回來幾乎都會花上一整天的時間,跟所有人聊上幾句。 

聖心觀音寺

孟安村有一座觀音寺,目前的主持是釋祖慶師父,小師父則有4位,其中大弟子釋印平是我導師班的學生。

過去在這裡居住的時候,三餐都在觀音寺吃,假日閒暇時也時常拜訪觀音寺,師父的手藝很好,時常做包子、稀豆粉等美食招待我們,對我們非常照顧,退役之後,每次回孟安,基本上都會住在觀音寺。

印平今年中三畢業,決定回緬甸繼續升學,這一次見到他有著送別的意涵,印平特別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告訴我他在家鄉滾弄時候的生活。

觀音寺的師父們,印平(左二)即將要回緬甸家鄉滾弄

祖慶師父是福建人,在緬甸臘戌觀音寺出家前後都在齋堂擔任飯頭師,燒得一手好菜,又是與台灣相近的福建口味

聖心中學


320號晚上去拜訪聖心中學,連續兩天要收下個學期的學費,所有老師都到學校等學生和家長來。目前聖心中學約有四位台灣教師,其餘的當地教師除了有以前的同事之外,過去中三班的畢業學生現在也擔任幼稚園的老師,大概有四位左右。
已經退休多次的魯老師,上學期因為學校中學部師資不足又被請到學校教書

聖心中學的教務主任,同時是孟安村自來水系統的負責人



熱水塘村

熱水塘新村原名「光武新村」,後來為了避免尷尬,改名為「熱水塘新村」,當地人習慣簡稱「新村」

每週三晚上熱水塘村的中心有夜市,位置與白天的早市相同,大約開到晚上十點


熱水塘新村是三軍的眷屬居住的地方,因為村子裡有溫泉,因此被稱做熱水塘。過去三軍的軍部在北邊山上的唐窩,往南下到平地就是熱水塘,是一個前線與後方的概念。熱水塘建村時有認真規劃過村子的格局,採用棋盤式的設計。


一新中學

一新中學由李文煥將軍興辦,最早稱為中興學校,有「光武中興」之意,後來因為避免尷尬才改名「一新中學」

熱水塘村的中文學校叫做一新中學,是三軍軍長李文煥所籌辦。一新中學的名字來自「煥然一新」,李文煥將軍的字叫「彩然」,當初的命名者就用李將軍的名和字當中的各一字作為引子,想出了「一新」這個名字。

這間學校的運作非常獨立而穩健,不輕易仰賴外部資源,加上強大的校友會支持,是泰北極少數能夠自主經營的學校,目前學校約有一千名學生,年級從幼稚園到高中部都有。

一新中學因為規模大,師資人數的需求高,因此也面臨師資不足的問題。這裡的教師組成頗多元,有熱水塘的本地教師;從緬甸、台灣嫁到熱水塘而從事教職的,台灣退休後自願到熱水塘的;以及在熱水塘長大,在台灣工作退休回來照顧雙親的,目前沈慶敏校長正積極聯繫在台灣工作退休要回熱水塘的校友。

來到一新中學這天,剛好學校在排練畢業典禮,大部分老師們在辦公室練唱畢業歌《路要自己走》,而學生們在禮堂練習走位,大家各自忙碌,學校呈現不同於平日上課的熱鬧。

一新中學的宿舍硬體設施是眾華校中相當良好的地方,雖然沒有註冊而無法申請一年以上的工作簽證,但可以申請三個月的志工或教師簽證,對於未來有志想從事海外華文教育或是想深度體驗泰北生活的年輕人來說,到一新中學擔任一個學期的教師是非常好的機會。

後記

今年參訪的村子沒有很多,原本來要去清萊的密額村,但因為安排的時間太少而作罷,覺得可惜。上述的華校我大多著墨在學校的師資與環境問題,是希望能夠遇見對的人提供幫忙,會去泰北的人通常有點機緣,若你對某個華人村或華校有興趣,歡迎與我聯繫swzn1190@gmail.com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