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華人村地圖 | 003 清邁 孟安村.下 雲南華人、阿卡、傈僳、克耶安居的大孟安村
前一篇文章介紹了以五軍軍部為核心的小孟安村,這一篇繼續介紹大孟安村與孟安周邊的幾個地點。
![]() |
大孟安村沿著這片谷地平原向丘陵延伸 |
先帶大家先回顧一下孟安村的地理位置,孟安村位於清邁省的最東部,與清萊省交界,孟安村三面環山,西邊是廣大的谷地平原,在半個世紀前,世人俗稱「孤軍」之一的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第五軍撤退至此,在這片原始林地開闢聚落。
當時的公路止於孟安村20公里外的大端鄉,居民們如果要做生意,或是交流物資,就沿著谷地平原向西走到大端,因此谷地平原上散布著零零星星但往來密切的聚落。
隨著橫貫東西的1089公路開通,孟安村的交通變得便利起來,但移動於谷地平原的人們,依舊繼續移動式生活,穿梭在山稜與平原之間。
孟安村的泰文名為Ban Suk Ruethai(บ.สุขฤทัย),但中文的「孟安村」,卻比Ban Suk Ruethai還要大上許多,我極其廣義地把Ban Suk Ruethai以外,但仍然會被稱作孟安的地方概括為「大孟安村」,這個範圍大約可以從擺夷寨附近到老大寨之間,大約6公里長的距離,以下提到的孟安村,就是指大孟安村。
大孟安村 各民族安居的谷地平原
大孟安村的最大特色就是民族的多元性,這塊地區除了雲南華人,還有阿卡族,還有傈僳族,以及俗稱長頸族的克耶族,因為各族群的語言都不同,為了溝通,彼此都能講上一點對方的方言,再夾雜一些泰語。像我這樣的外國人聽見,時常似懂非懂,但也有個好處,就是把想說的話變個調,用雲南話講,通常就能行得通,記得剛開始在村子外做雙條車時,我不會講孟安村的泰文,但用雲南腔講「孟安」,司機就知道要載我去哪了。來自各地的耶穌堂 在此齊聚一堂
雲南人稱的耶穌堂泛指基督信仰的禮拜據點,包含天主教和基督教,還有一些延伸教派。孟安村碰巧就有不少耶穌堂,據我所知都是基督教,而且都是由外地甚至是外國教會援助,從惠民橋往新家坡途中左轉的山坡就有一處耶穌堂,是小孟安村內信徒最常前往的據點,以前從緬甸來的同事有信仰基督教,週日禮拜都會去這裡,可以算是以雲南人為主體的耶穌堂。從泰文學校往下走,在一座橋右轉上去有另外一個耶穌堂,是由韓國教會支助,這裡有一個特別的兒童之家,除了收容貧苦人家的小孩之外,這裡的長老還會送學生去聖心中學讀中文。我有一位學生來自清道,她曾告訴我,家長想讓她學中文但家裡沒有太多錢補習而把她送到這裡。像她這樣去讀中文的孩子不少,長老每天晚上都會開著一台發財車到聖心中學接送孩子們。
韓國教會資助的耶穌堂,這一天是感恩節宴會 |
來自華人耶穌堂的信徒共襄盛舉,學校老師們也在其中 |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唱聖歌 |
傈僳族的泰西融合式料理
小孟安村內沒有很正式的餐廳,大多是賣雜貨的店家在自家前面擺個小烤爐,兼賣烤串,或是一些茅草搭成的麵攤,攤子上只有一兩個座位,客人絕大多數外帶。另外則是一些卡拉OK店,這些店白天似乎不做生意,只有晚上才開,因為唱歌的人總要吃東西,也能在這裡買到餐點,只是卡拉OK店燈光昏暗,村民歌聲嘈雜,也不太適合用餐。唯一比較像樣的是在泰文學校往西走大約5分鐘摩托車程的地方,有一間兩層樓的簡餐店,是由傈僳族開的,供應泰國常見的泰西混合式餐點,是方圓十里內唯一可以吃到炸薯條的地方。記得我在當替代役時,有段時間學校活動很多,幾乎沒辦法出遠門,有次偶然在這裡吃到薯條,感動得都快哭了。這間店就位於1089公路旁,剛好地處谷地,在二樓用餐的視野極好。
孟安的克耶族村
長頸族一直是泰北地區知名的少數族群,因為長頸族女性的脖子上推疊成串的銅環,有些人甚至把他們就當成泰北民族的代表。不過泰北的長頸族據信是來自緬甸的難民,他們在80到90年代受到緬甸軍隊的迫害而逃往泰北,不少人仍是住在聯合國的難民營中。長頸族是俗稱,他們自我的稱呼為「克耶」(Kayan, กะยัน),是緬甸官方認定的135族當中克倫族的支系,就讓我們一起稱呼他們為克耶族吧。
不知為何,克耶族竟然成為泰國在地旅遊的重要資產,特別在歐美國家聲名大噪,使得泰國官方有了讓克耶族為泰北民族一部分的期待。BBC在2008年曾經報導,聯合國難民署曾安排克耶族難民前往第三國安置,但泰國政府限制他們前往,只為了讓他們成為在地旅遊風景。
逃難到泰北的克耶族主要分布在泰國西北邊境的夜豐頌府(Mae Hong Song, แม่ฮ่องสอน),克耶族的村莊成為了外國觀光客的熱門景點。距離夜豐頌數百公里之外的的孟安村,不知道何時也出現了克耶族村,而且是個標準的觀光景點:村莊外頭有大片空地可以停遊覽車、進入村莊需要收門票,村莊內的主要動線就是一條長長的攤位。據說這個村莊是由一個企業開發的民俗村,就是讓觀光客來此地看克耶族女性的長脖子。
這個村莊乍看之下是個為了觀光景點,但同時也有豐富的生活功能,例如村莊內有住家,村子旁邊的山坳是耕地,克耶族的男人們會在此耕種,這些都不屬於觀光,而是克耶族的人自己的生活。
克倫族的泰文發音類似「嘎央」(泰文กะยัน),雲南人稱呼他們為「央子」,把他們的村寨稱為「央子寨」,我曾聽孟安村民提到老大寨附近有一處央子寨,但我還沒有去過。同時因為克耶族屬於克倫族的支系,我很好奇所謂的「央子」,是否也包含了克耶族。
這裡的克耶族販賣自己的織布,款式艷麗豐富 |
攤位旁就是田地與住家 |
傈僳族的雲南火鍋店
從長頸族民俗村繼續往西走,會經過一排大佛、菩薩與古代泰皇的塑像,再往下走有一處小小的草莓園,旁邊則是雲南火鍋店。這裡的設計很像休息站,有非常數量眾多的廁所,廁所前方也有大片空地可以停大型車輛。說起雲南火鍋,絕對值得另外找時間寫一篇專文介紹。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雲南火鍋,基本上是一種以炭火燒煮的火鍋,鍋子中央呈現煙囪狀,鍋子的周圍則有很深的鍋槽用來裝食物與湯。
雲南火鍋以雞湯作為湯底,裡面會主要的料理有一種像餃子的豆皮包肉,還有炸豬肉和芋頭塊。雲南火鍋是煮好才上桌,所以一開始就可以食用。前面提到的三種食材在上桌時已經放在鍋子裡,吃的時候要會先吃豆皮包肉與炸豬肉,芋頭則通常會煮久一點,等軟爛了再食用。火鍋騰出空間之後,才可以陸續加入食材,像是腐竹、粿條、白菜、油菜等等。雲南火鍋的份量大,用料複雜,因此一鍋至少要上千泰銖。
孟安的雲南火鍋店也是方圓十里僅此一家,適合路過的人過來嚐鮮看看。而且這裡的雲南火鍋很妙,是傈僳族煮的。
孟安的雲南火鍋 |
Malika熱水塘 孟安村的野溪溫泉
雲南人把溫泉稱為「熱水塘」,而在泰北有很多的熱水塘,甚至有華人村就叫「熱水塘新村」,因此提到熱水塘常常要另外搞清楚對方是指什麼地方的熱水塘。Malika熱水塘位於老大寨不遠,是個道道地地的野溪溫泉,直接從地面流出,而且還一路從地下穿越1089公路,流到公路對面的田裡。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天氣炎熱,沒有奔騰的水蒸氣,只感覺到濃濃濃的硫磺味和熱呼呼的水溫。當時有幾個學生正用樹枝掛著雞蛋,泡在水裡煮溫泉蛋,看起來溫度不低。這裡有幾個泡澡間,但似乎有是按季節營業,熱季的時候呈現荒廢狀態,涼季的時候就會有人打掃乾淨並向客人收費。
但因為溫泉一路流到對面的田裡,村民告訴我,附近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就直接聚在馬路對面的出水口洗免費的溫泉浴。我一直很期待能一睹在路邊洗野溪溫泉的壯觀畫面。
Malika的水質很乾淨,但水溫很高 |
老大的打喇那 周圍村民採買生活物資的地方
老大寨距離小孟安村大約5公里,這是傈僳族的山寨,寨主是一位叫老大的人,這位老大過去也曾參加過孤軍,但據說當沒幾天就跑了,有一次我和一位孟安村耆老遇見他,他還帶著有國民黨徽的帽子,津津樂道地告訴我他是一位孤軍老兵。老大的事業非常大,不僅在寨子下面開了一間加油站、咖啡廳,還經營了市集。
孟安村民稱老大開的市集就叫「打喇那」(泰文ตลาดนัด),或是「該子」(雲南話),沒有特別的名稱。打喇那每個週二有一次,從早上6點就開始,大約上午9點結束。這個市集裡可以見到孟安村與永泰村的村民來「趕該」(趕集),因為時間很早,很多孟安村的小孩會起大早來這裡逛,買好早餐再去上學。
想去打喇那得起個大早 |
在市集裡最有趣的是可以同時見到阿卡族、傈僳族,以及克耶族的人來購物,特別是女性,她們總會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在街上挑菜挑衣服,然後從衣服上的暗袋裡掏出著時髦的皮包,隨後又把皮包收進暗袋,恢復一身傳統樸素。
傈僳(紫衣)與阿卡族(黑衣戴帽)婦女買菜 |
阿卡族少女 |
打喇那賣的東西五花八門,除了青菜、水果、肉品、熟食之類的食品,還賣鞋攤、賣衣服、以及音樂光碟。最吸引人的是這裡的熟食攤,可以找到涼麵、粑粑絲等各種道地的食物。許多蔬菜的包裝都是用竹子或是芭蕉葉,除了感覺環保之外,天然的綠色讓蔬菜更添自然的感覺。
雖然現在交通方便,要去大端(Tha Ton, ท่าตอน)、美艾(Mae Ai, แม่อาย)、芳縣(Fang, ฝาง)等城鎮購物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孟安村的居民還是喜歡到打喇那採買,這個打喇那除了給人傳統逛街的悠閒之外,也讓一些身份不方便到縣城的人能夠買到各種百貨,因此每個週二周圍聚落的人家總會起個大早,一起來趕該。
老大咖啡屋Laota Coffee House 傈僳美少女為你煮咖啡
同樣是傈僳老大的事業之一,咖啡屋就在老大寨的山腳,加油站的對面。我個人覺得老大咖啡屋是周圍所有咖啡店當中品質最好的一間,像是卡布奇諾、泰式奶茶、抹茶等等都相當不錯,而且每次做的品質都不會差太多。老大咖啡屋外觀 |
除此之外,老大咖啡屋有幾個有趣的地方,第一是品牌就叫老大(Laota),店內就掛著他的銀雕頭像;第二是這間店的店員幾乎是老大寨裡面精挑細選的年輕姑娘,她們總是穿著美麗的傈僳服裝煮咖啡,特別有意境。另外這裡也有賣一些傈僳跟阿卡的手工藝與服飾,很有風味的一間咖啡廳。
老大以自己的頭像做為品牌 |
小蛋糕與咖啡,外面世界的尋常,孟安村的奢侈 |
負責顧店的傈僳少女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