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華人村地圖 | 002 清邁 孟安村.上 以五軍軍部為起點的小孟安村

孟安村位於清邁省與清萊省的交界上,是永泰村的鄰村,如果從清萊前往稍有崎嶇,經過永泰村之後就是一陣上坡,翻過一座小山丘,緊接著是寬敞而歪斜的髮夾彎直下到山谷,迎面而來的河谷平原就是孟安村的所在地;如果從清邁前往則相對平坦,經過清邁最東的大端鄉之後,沿著大端河一路向西,孟安村就位於河谷平原的盡頭。
從永泰村翻過山頭下到谷地就是孟安村

孟安村是早期建立的泰北華人村之一,也是中華救助總會(以下簡稱救總)最早援助的泰北13個難民村。孟安村的起源來自1961年3月在中華民國的泰緬游擊部隊第二次撤台後,當時的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第五軍原本自願撤台,但臨時收到情報局密令留下,五軍軍長段希文帶著部隊隱入泰北叢林,等待著政府恢復補給,而他們隱居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孟安。

五軍在孟安建立了軍部,開闢了村莊與中文學校(孟安小學,現在的聖心中學),但始終沒有等到政府的援助。1964年五軍因為種種原因,把軍部遷往東北方的美斯樂山頭,孟安村從此儼然成為美斯樂村的大後方,一些官兵的眷屬留在了孟安,這些人就成了孟安的建村元老。據村中耆老所述,孟安村當時並沒有聯外交通,最近的公路終止於20公里外的大端(Tha Ton, ท่าตอน),早年物資都要從大端用牛車拉進來。

零散的聚落頻繁的互動 由認同建構出超越真實的孟安

在「孟安村」住了近一年的時間,我覺得孟安村最有意思的是它的範圍。如果按照泰國的行政區域劃分來看,孟安村就是Ban Suk Ruethai(บ.สุขฤทัย),其實相當小,大約是從所謂的擺夷寨到泰文學校Suk Ruethai School(โรงเรียนบ้านสุขฤทัย)這一段的聚落,在擺夷寨那邊有一間泰國廟,則叫Wat Hua Muang Ngam(วัดหัวเมืองงาม),可以視為孟安村的邊界。但有趣的其實不是孟安村有多小,而是孟安村有多大。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孟安村的泰文是Ban Suk Ruethai

Ban Suk Ruethai周圍有相當多的聚落,像是新家坡、三家村等等,如果你問這些聚落的人,他們都可能既同意自己所在的地名,也同意自己是在孟安。如果用這種的視角來看,那麼孟安村就相當遼闊,從擺夷寨一直到老大寨這段直徑超過6公里的方圓之地都可以看作廣義的孟安村。

這種現象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孟安村的地理環境,第二則是學區劃分。前面提到孟安村位於河谷平原與丘陵地的交界,在這一個胡同式的河谷平原上分布著極為零散的聚落,各聚落的住戶大部分都以務農為主,絕大多數是佃農,這些佃農一年四季隨著地主家耕作的作物種類會四處遷徙,例如夏天的時候要去靠近國界的山裡採荔枝,秋天的時候要到南邊谷地採西瓜,他們的移動範圍就大致圍繞著孟安村周圍打轉,形成了以孟安村為中心的生活圈。

而這一帶包含孟安村在內的聚落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有各自獨特的商業活動,例如有的聚落有理髮店,有的聚落則有餐廳,但沒有一個聚落面面俱到,單一而互補的商業生態促使各聚落的居民頻繁往來。我認為正是這種互通有無的生活模式構成這個區域的人對於所在地的認同感變得可寬可廣。

除此之外,如果以泰文學區作為劃分,孟安村的泰文學校涵蓋的學區相當廣,向東與永泰村的泰文學校比鄰,向西一直到八公里外才有另外一間泰文學校Ban Huai Sala School(โรงเรียนบ้านห้วยศาลา),這中間的聚落學童都到孟安村的泰文學校上學,人們對於孟安村的認同感也跟就學關係給綁定。

整個「孟安村」就在這樣開放而動態的聚落生態下,被各聚落的住戶所構建出來,使得外地人初來乍到,總有種摸不清的朦朧感,如同桃花園一般的驚喜,也許是種美。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許多零散的聚落就分布在孟安村周邊的河谷平原上

認識孟安村 先分大小

不過想清楚了解孟安村的地景與故事,我建議把Ban Suk Ruethai稱為「小孟安村」,加上周邊聚落的範圍稱為「大孟安村」,這個分法可能不精確,但用來理解孟安村的發展與周邊關係卻很方便,接下來的內容先介紹小孟安村的幾個地點,以下提到的孟安就是指小孟安村的範圍。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小孟安村主要位於這片地區

孟安村的起點 五軍軍部遺址與廟房

如果有來過孟安村的人,對於孟安村的第一印象應該是1089公路旁大大的村牌與聖心中學(聖心中學的故事很長,下次會單獨拉出來介紹),不過孟安村的起點應該是在聖心中學旁邊的山丘上。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位於大馬路旁邊的孟安村村牌

孟安村過去曾經是五軍的軍部,村子的發展就以昔日軍部為中心做延伸,據村民表示,五軍的軍部在功德祠後面的山坡上,這條山坡如今是前往孟安山神廟(以下稱廟房)的路,山頂就是的位置就是廟房,正對面有蓄水池和水塔,是整個孟安村的水源命脈。從廟房往下走,右手邊的山坡地是一片類似階梯狀的平台,地面上有幾處樹樁,據村民說這裡就是昔日五軍軍部,平台是當初放置砲台的地方。記得第一次打聽到軍部所在地,我特地趕到現場看著地基怔怔出神,遙想當年五軍在此的畫面。雖然後來幾次路過,總覺得這處平台太小,不太像是一個軍部該有的規模,平台上也沒有任何建築的遺留,需要努力腦補。

不過這裡的確是孟安村的制高點,而且前方能俯瞰周圍谷地,視野極佳,背面的山坡又通往泰緬邊界,的確一處戰略要地,當年五軍的前輩們逃難過來,能找到此處落腳也是不容易。

五軍的組成大部分也都是雲南人,來到孟安時也把山神信仰帶到這裡,在萬般艱苦的環境條件下,依舊為山神建了一座簡單的廟房,據說早期的廟房在比較下面,但後來為了建軍部,才將廟房往山裡面搬。記得我初次造訪廟房時,看到廟房的柱子油漆斑駁,廟裡灰塵遍布,供桌上的供品已腐爛,加上山神貌似閻王,左右還搭著黑白判官,當時是午後,但我仍不寒而慄。2015年的除夕午夜,村民告訴我他們要去祭拜山神,我跟了過去,當時的山神廟經過重新油漆與打掃,就變得莊嚴許多。

孟安村民有個習俗,在大年初一的凌晨要祭山神,全村的男子都會到廟房來祭拜,但只有男子可以前來,這一個深夜可以看見全村的大小男子齊聚在此,蔚為壯觀。他們除了燒香拜拜、燒金錢,最後也要點鞭炮,鞭炮聲從午夜響到黎明。

其餘的日子則幾乎不會有人來廟房添香火,久了也就如我初次造訪時那般。關於廟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耆老王文華曾經告訴我,早年孟安村周遭都還是樹林的時候,時常有豹子出沒,有一年過年村民聯合出錢買了供豬祭山神,結果被路過的豹子給叼走,從當時的情境對照現在,可以想見這裡曾經生態是多麼豐富而原始,來到這裡建村的耆老們,面對的又是多麼險惡的環境。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五軍
位於廟房下面的五軍軍部遺址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山神廟 廟房
孟安村的山神廟

由台灣資助的聖心觀音寺 泰緬風格佛像混搭中式廟宇

根據聖心觀音寺大雄寶殿牆上的銘德碑記載,這間觀音寺是由台灣聖心堂堂主黃振益先生統籌募捐,由泰國軍方一位中將捐贈土地,再加上其他孟安村民出錢出力所完成,碑文於1992年立文,估計建寺的時間就在這之前一兩年。

聖心觀音寺可以說是孟安村當中地理位置最佳,設計最完善的地方,它的山門位於大馬路旁,所有往來清邁清萊的人一眼就能看見,從山門上山共有兩條路,一條可以直接開車上去,直達大雄寶殿右方,而且上面還有空地可以停車;另外一條則有古色古香的階梯,並有彌勒殿作為穿堂,光是門面就兼具意境與便利性。我建議第一次前往的人,試著從彌勒殿後方的台階上去,不僅能飽覽谷地風光,上到大雄寶殿時迎面而來的寧靜莊嚴是令人難忘的。

大雄寶殿內共有五尊佛像,中間的金佛像屬於泰式風格,左右兩側的菩薩像則是緬甸風格,特別是佛像身後的牆上都有安裝象徵佛光的旋轉霓虹燈,這是緬甸佛寺特有的華麗設計,一座小小的大雄寶殿含有中式建築與泰緬佛像,邊境風味濃厚。值得一提的是在彌勒殿外面,還有一尊四面佛像,雖然突兀但不得不說當地人的信仰真多元。

聖心觀音寺的機能很齊全,除了交通便利,大殿前有廣場,兩旁有寮房,使得許多到孟安作客的人都會借住在此。

目前聖心觀音寺的住持是釋祖慶法師(以下簡稱師父),師父來自緬甸臘戌觀音寺,起先在臘戌觀音寺的齋堂幫忙,後來出家後擔任飯頭師,燒得一手好菜。2014年我在孟安村教書時,偶然到寺裡參觀,當時初次見到師父,師父準備了午齋招待我和夥伴亞威,當時一嚐就驚為天人,在孟安居然能吃到不油不辣卻又口味合宜的菜色,而且頗像台灣口味,後來才知道師父祖籍福建,知道我們從台灣來,特別把口味調整了一下,從此之後觀音寺就成為我跟亞威的齋堂與避風港,往後每次回去孟安,總要到觀音寺給師父請安過才算圓滿。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觀音寺
位於村牌旁邊的觀音寺山門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觀音寺
觀音寺的廣場有遮雨棚,中壢宏明寺每年夏天會來此辦學佛夏令營
泰式金佛與緬式觀音混搭的邊境風格

五軍軍民建造的功德祠 內奉三軍將士與五軍牌位

從聖心觀音寺走下來,往聖心中學路上的右手邊就是功德祠。這座功德祠外牆左右各有一塊銘文,左側銘文立於1999年,由五軍軍官央朝廷以及張東科代表,敘述了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滇緬游擊隊成立,韓戰時反攻雲南,歷經兩次撤台,最後協助泰國清剿邊境的共產武裝等大時代故事,稍微可惜的是並未提到孟安村在這段歲月的改變。右側銘文立於2000年,說明這座功德祠是由黃振益先生領導捐獻,並由村中耆老們倡議發起,要後代子孫記得飲水思源。

這座功德祠有個有趣的謎,就是祠內中央的牌位寫著「三軍將士之魂位」,而左右兩側具名的牌位卻都是五軍的將士。照理來說,孟安村由五軍所建,立祠代表也都是五軍的軍官,但中央牌位卻寫著「三軍」,讓人很直覺地聯想到同樣留在泰緬邊境,由李文煥所領導的第三軍,而且巧的是,孟安村確實有一些三軍的退伍軍人。如果是這樣,究竟是什麼什麼理由說服了五軍的耆老們,就很耐人尋味。「三軍」的另外一種解讀,是以古代用法統稱整個部隊,只是這樣的用法就太不精確了。

不過不管這個謎的答案是什麼,門口的對聯卻中肯無疑:往事昭昭億萬世長留宇內,精忠耿耿千百年猶在人間。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功德祠

由救總一手打造的惠民橋與新家坡

從功德祠與聖心中學校門的三岔路口右轉,沿著小河隨即就會看到雪白色的惠民橋。孟安村是救總最早援助的難民村之一,村內隨處都可見到當年援助的項目,惠民橋就是其中之一。關於惠民橋的故事我知道的不多,不過橋下的小河值得一提,小河上游是孟安村的水源地,直通緬甸,沿岸種滿荔枝,這條河過了惠民橋沿著馬路流過村莊,是不少村民生活的依賴。

惠民橋旁有顆大石,上面寫著「燕鳴社區」,這四個字令人毫無頭緒,我猜想是當年建造者想模仿台灣的社區概念命名,但如今究竟燕鳴社區在哪,我尚未聽任何村民說過。

過了惠民橋後是個小山丘,這個地方有個很唬弄人的名子,叫「新家坡」,家裡的家。據說當初救總在山丘上援建新社區,村民們認為要搬往新家,就管山坡叫新家坡,而前面提到的燕鳴社區,有可能就是指新家坡,但村民只管叫新家坡。

新家坡的高度不高,山丘上清一色是昔日救總援建的房子,而且幾乎沒有改建,相較於谷地的住戶,宛如兩個世界。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救總
溝通新家坡與谷地的惠民橋

泰北 雲南 華人村 孟安 Suk Ruethai 救總
照片內的平房幾乎都是救總援建屋

難以分辨的擺夷寨 尚未完工的壁畫

擺夷寨位於孟安村的東界,「擺夷」指的是傣族人,算是泰國的原住民,當地的華人稱呼這裡叫擺夷寨,彷彿不是孟安村,但其實彼此的生活空間是重疊的,擺夷寨的建築從外觀上與孟安村內的建築也沒有什麼差異,比較特別的是這裡有一間泰國廟Wat Hua Muang Ngam。這間廟的外觀看起來已經相當有歷史,但我2015年3月去的時候,廟裡面的壁畫卻才畫到一半,四周的柱子還都是灰白的水泥色,看起來應當是經費相當短缺。後來有一次路過進去,碰巧遇到看見有個畫師虔誠地作畫,為四周的牆上多了許多鮮豔的佛經故事,但看上去仍像未完工的樣子,與一般泰國廟的富麗堂皇顯得大相逕庭。


#這是騏人2018年與你分享的第 2 個泰北故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