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明十三陵(四):亡國的劫難

五百年前,明成祖的長陵最先蓋好,崇禎皇帝的思陵距今三百年左右,除了受到雷擊與風雨的自然破壞之外,明朝末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先取下昌平州,隨即便前往明十三陵縱火,造成第一次的大破壞。

長陵的祾恩殿因為是李自成的軍隊駐紮的地方,因此被保存下來,如今我們到長陵,看的就是那由六十根金絲楠木撐起雄偉的祾恩殿。清兵入關的時候,為了報復明神宗毀房山金陵的仇,也到十三陵去搗毀,定陵尤其損壞嚴重,神聖功德碑的碑亭被拆,祾恩殿付之一炬,只剩地基。

但清朝統治者為了拉攏明朝遺臣,很快就修正政策,轉而對十三陵進行大規模的修復並且恢復祭祀。順治時期和乾隆時期都分別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復。但清朝統治者也聰明,在修復的過程中,只是利用既有的材料「拆大改小」而已,如今見到明十三陵的宮殿與城牆,其實應該是清朝版的。

清朝統治者還封明朝皇室遺族為「延恩侯」,工作就是負責祭拜自己的列祖列宗。

如果你打算前往明十三陵或著八達嶺長城,出昌平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一個大圓環,這個圓環叫做西關環島,中間的草地上聳立著一座騎著馬的武士,這個人是李自成。

西關環島(Picture from Google Map)

我讀中學時,歷史課本提到的李自成就是個草莽英雄,雖然他率領農民起一滅掉了明朝建立「大順」王朝,但我對他沒有太正面的印象,尤其讀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擄走這件事情。最後讓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導火線,是因李自成殺掉吳三桂家人,使得吳三桂願意背起漢奸的罪名,引清軍入關。

但在大陸,李自成是農民起義反抗封建王朝的領袖,形象相當正面,甚至還在昌平城的西邊的交通要道上,樹立了李自成雕像,讓往來八達嶺、十三陵的遊人們,都會好奇地仰頭探望一番。

相較清朝統治者的迅速修正與具體的修繕作為,李自成的大肆破壞,無疑失去了支持明朝士紳的支持。

當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崇禎皇帝的葬禮是靠募捐而來的錢支付的[1],由於崇禎皇帝沒有幫自己建造壽宮(皇帝的陵寢,在皇帝還活著時稱作壽宮,下葬後稱地宮,又特別稱墓室叫玄宮,棺材則叫梓宮),最後地方官將崇禎皇帝葬在他的愛妃田貴妃的墓室裡頭。因此思陵是十三陵當中規模最小的一個,位置也離其他陵比較遠。

我在定陵在聽導遊解說的時候,導遊說是清朝的順治皇帝替崇禎皇帝建了思陵,還特別建在背水面山的位置,意思是要大明王朝從此絕子絕孫,就純粹是個訛傳了。

崇禎帝的喪事如此簡陋,其實也不盡然是李自成不知拉攏人心,當時整個華北爆發嚴重瘟疫,北京城裡也死了不少人,導致人丁不足,貧病交迫的局面。[2]


順治皇帝是率先大規模修繕明十三陵的清朝皇帝,他除了修復地面建築,也回復了明十三陵的祭祀、上供、守陵等等,甚至重新為崇禎皇帝修建思陵,還曾親自到思陵祭祀崇禎皇帝[3]。

在明末戰火中毀滅的明十三陵,來到清朝獲得了新生與延續。


參考資料:
[1] 《 明十三陵》 368頁,作者考據康熙年間的《 昌平州志》與光緒年間的《 昌平州志.冢墓記第十二》記載趙一桂《 呈開壙捐葬事》/ 胡漢生/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8
[2] 參考維基百科「中國瘟疫史」崇禎十六年,文獻出處為《甲申朝事小計》卷六/抱陽生
[3] 《 明十三陵》 353頁,作者引自《 清世祖實錄》 卷五七 / 胡漢生/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8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