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明十三陵(五):定陵裡的七道門,三盞燈

十三陵當中,明神宗的定陵是唯一有開挖地下宮殿的皇陵,也是第一次中國本土的考古隊以科學方法開挖的陵墓。定陵本來只是個試掘地,讓考古隊了解明朝皇陵的格局,最終的目的是打算要開挖明成祖的長陵。

定陵的地宮共有五個殿,一個有如玄關一般的隧道券,前前後後共有七道石門。

定陵地宮平面圖
來源

定陵地宮3D想像圖
來源
你對這七道門的想像是什麼?照常理,這七道門應該都是結結實實地關著,然後被考古隊一道一道地打開。著名的紀實文學《風雪定陵》當中描寫,考古隊是用了「拐釘鑰匙」[1]將地宮的七道門逐一打開,表示這七道門在考古隊進來之前都是鎖上的。

我在定陵博物館裡頭買到了一本《定陵發掘親歷記》(以下簡稱《親歷記》),這本書的作者龐中威表明自己是當年第一位下定陵地宮的人,對於當時的情景描繪的相當詳細,與風雪版的定陵發掘過程有許多的差別。主要的差別在於《親歷記》當中的考古隊的工作方式是有計劃性的,《風雪定陵》裡的工作狀況常受到傳說或是靈感的影響。兩本書描述的發掘實況也有很多出入,例如風雪版的定陵多了兩條探溝和祕道。[2]

由於《親歷記》裡頭有許多1955年定陵發掘計畫發起人吳晗寫給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北京市文化局、 中國科學院的公文等證明文件,使我相信這本書是一本詳實的記錄。《親歷記》除了詳細描述發掘定陵地宮的前因後果,後記也請當年一同參與的考古人員一同做跋,其中有對於《風雪定陵》的內容有諸多質問。

《親歷記》當中提到:當年只有第一道地宮大門是鎖上的。[3]

根據龐中威先生的描述,打開地宮大門的人,是白萬玉老先生(以下簡稱白老先生)。地宮大門是由兩塊重達14噸的漢白玉(一種白色大理石)製成,門很大,因此門縫也寬,考古隊從門縫看到後頭有石條(就讓我們稱呼它頂門石)頂住大門。白老先生希望在不損毀大門與頂門石的情況下將石門打開。在發現地宮大門的隔天,白老先生用自製的鐵絲伸進門縫,將頂門石繞住之後,再用竹板伸進門縫,一些人負責用竹板推頂門石,另一些人負責推石門,使得門縫越來越寬,而鐵絲則保持頂門石的懸空狀態,使得它不至於倒下斷裂。等到可以容下一個人通過的時候,考古隊的孫憲寶側身進去把頂門石扶住,隨後幾個人陸續進入,把頂門石扛到一旁,去掉阻礙的石門,就在眾人合力下緩緩地打開了。[4]龐中威表示,「拐釘鑰匙」就是白老先生自製的鐵絲,會叫「拐釘鑰匙」是講給外國人聽的。[5]

我在地宮聽導遊講解,導遊說當初為了開這道門,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而龐中威在《親歷記》上則說:「前後只用了不到五分鐘的時間。」

隨後考古隊走進地宮的前、中、後殿,左、右配殿,只見其餘六道門都沒有關上,幾乎和現在我們到定陵看到的情況一樣。當考古隊繞過了中殿裡頭,明神宗和孝端、孝靖皇后的靈座之後,在後殿看到了皇帝與皇后的三座棺木,以及滿地凌亂的木箱。龐中威描述這些裝著陪葬品的木箱上面的繩索尚未解開,連扛木箱的木槓都沒有抽離。[6]

白老先生認為,六道未關的石門與後殿凌亂的木箱顯示了當初送葬隊伍的慌亂。[7]我們幾乎可以想像送葬的工人只把東西一仍就趕緊往外跑,大家都怕被關在地宮被殉葬,當時地宮現場可能也沒有官員在一旁監視,只在地宮路口等著要把入口封死,因此只有最外頭的大門有安上頂門石。

當1956年考古隊走進地宮時,中殿裡的三個靈座是排成ㄇ字型的,明神宗的靈座面對著大門,孝端、孝靖皇后分別在左右兩側。然而你現在去到定陵地宮,將會看見的三個靈座排成一直行。這顯然是為了讓大量的遊客進入後殿參觀,原本的擺設只留下很窄的通道,加上靈座四周還要有護欄,最後工作人員決定破壞了原有的擺設模式,改成了一直行。可是整個地宮,竟然沒有一張當年發掘時的照片,提醒遊客地宮本來的樣貌,解釋地宮發掘以來的變革。

考古隊看見的地宮
來源

如今的地宮
來源

如今我們看見的地宮是應該是個展覽場,題目叫「明朝的家具與棺木」。

三個靈座前都放有五供(香、花、燈、水、果)的供器,還有個巨大的青花瓷缸。這個瓷缸裡面本來盛滿油,是傳聞中的長明燈。中國歷史上首先出現長明燈的概念,源自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記〉裡提到: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8]。但長明燈究竟能否萬古不滅?配方如何?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與實物。

長明燈除了永照地宮的傳說功能之外,還有不同的功能解釋,其中聽起來最有科學意義的是:陪葬品怕因為氧化腐爛,因此墓室點上長明燈,把墓室關閉以後,燭火會將墓室裡的氧氣消耗完畢,使得墓室呈現無氧狀態,就能大幅降低陪葬品與棺木腐朽速度。

《風雪定陵》當中,考古隊看到長明燈時,長明燈就如同上述理論,有燒過的痕跡。[9]而《親歷記》當中,長明燈沒有點過的痕跡,裡頭的油已凝固發黑;五供器的燭台上,蠟燭也沒有燒過,反倒已扭曲變形。《親歷記》還提到,當時在隊伍中的北京市文化局文物組主任朱欣陶看過了長明燈的情況之後,認為長明燈與蠟燭都只是象徵性的擺設。[10]

如果長明燈的功能真的是為了消除墓室空氣達到防腐的功能,那麼長明燈的位置應該放在後殿,只需要將後殿的氧氣耗盡,再關上石門,氣流幾乎停止流動的情況下,就能達到目的。但這個作法相信很快會被否決,在皇帝的棺木旁邊點火,萬一引發火災絕對是滔天大罪。

地宮並不是一關上就不再打開。由於皇帝、皇后過世的時間並不一致,古代沒有殯儀館,先後下葬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每一座明陵地宮,只少要開關過兩次。定陵的情况比較特殊,因為明神宗一直不肯處理孝端皇后的喪事,拖到自己死了,只好與皇后同時下葬;另一次則是明神宗的孫子明熹宗將祖母孝靖太后遷葬至定陵。

而明朝的禮法規定,皇陵只能有皇帝與皇后入葬,其餘殉葬的嬪妃,並不能入葬地宮,而是葬在天壽山的其他地方。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定陵地宮的擺設,曾經應該是一對長明燈、一對靈座、一對棺木。

如今我們在定陵會看見三套「設備」,反應了明神宗的家族問題。明神宗的皇后並沒有子嗣,他的繼承人明光宗是由王恭妃所生,恭妃為明神宗生下長子,但明神宗對王恭妃母子非常冷落,將王恭妃關在景陽宮,不准明光宗與母親相見,直到王恭妃瀕死之際,明光宗才獲准前往探視母親。當時王恭妃居住的景陽宮上還有上鎖,明光宗將鎖敲壞之後還才得進入。

明光宗希望為母親扶正,追諡為皇太后,但明光宗相當短命,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明光宗的繼承人明熹宗,完成了這項追認祖母的使命。王恭妃下葬在皇陵區的東井將近十年之後,棺廓被遷葬到定陵,定陵的地宮再次開啟,原本的靈座與長明燈也加了一份。

三百年後,當地宮重見天日,無論是考古人員還是遊客,共同見證了一代皇族的悲歡離合。


參考資料:
[1] 《風雪定陵》211頁/ 岳南、楊仕/ 遠流出版社/ 1996
[2]《風雪定陵》106, 165頁/ 岳南、楊仕/ 遠流出版社/ 1996
[3]《定陵發掘親歷記》128, 133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4]《定陵發掘親歷記》121~ 123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5] 《定陵發掘親歷記》127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6] 《定陵發掘親歷記》131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7] 《定陵發掘親歷記》133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8] 《史記》〈秦始皇本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 司馬遷/ 成書早於西元前86年
[9]《風雪定陵》222頁/ 岳南、楊仕/ 遠流出版社/ 1996
[10] 《定陵發掘親歷記》130頁/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