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明十三陵(六):一種歷史,兩種故事

很多人因為看了《風雪定陵》而對明十三陵有了興趣,這本紀實文學的作品寫得相當生動,如果因為看了《風雪定陵》而想到北京去朝聖一番,我認為《風雪定陵》絕對有這個魅力。

但親自去過定陵回來,再看了定陵發掘親歷之後,我認為《風雪定陵》的定位是一種野史的角度。我因此請教過清華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像這種書的歷史成分該怎麼相信?教授回答我:這種作品既然是紀實文學,它的架構是建立在真實發生的事情上頭的,但「紀實」後面還有「文學」,因此它的呈現方式,還是以「文學」的方式表現。

我聽完之後感覺茅塞頓開,心中的質疑也就釋懷了。

當時我在定陵博物館打算買一本介紹書,卻無意間發現了龐中威先生寫的《定陵發掘親歷記》,這本書的封面打了一個紅印章,寫著「下定陵地宮探險第一人,本書作者」,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本書很薄,我快速一番,發現有很多當年的考古照片和公文,我讓開始認知到,發掘定陵是有憑有據的,有計劃性的大任務,不是莫名其妙就有一筆錢,一群人,像盜墓一樣在這裡開鑿。

懷著滿心歡喜,我把這本書請回去,在回台灣的飛機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

這本書的文筆很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橋段和詞藻,一般人也許只會在攤位上隨手翻閱,不一定願意花錢買這種書回家,但是像我這種對歷史真相滿懷獵奇心態的人,這本書絕對是個寶,而且只要19塊人民幣。

《風雪定陵》和《親歷記》基本上都是在講當年定陵發掘的過程,但有趣的是,兩本書的人物幾乎一樣,但是主角卻不同。執行挖定陵這件事情是兩本書的重點,在《風雪定陵》中,決策者與執行者都是趙其昌;《親歷記》當中,決策者是白萬玉,執行者是包含龐中威在內的幾個人,當然也有趙其昌在內。

發掘定陵的考古隊,是由以夏鼐(中科院考古所所長)和吳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兩人所屬的單位構成,白萬玉是中科院考古所的代表,而趙其昌是北京市文物組的代表。龐中威則是白萬玉的學生,隸屬於考古所。

就年紀和經驗來說,白萬玉是考古隊裡頭最資深的人物。他曾經隨著瑞典的考古學家斯文赫定一同在新疆工作,後來隨裴文中等人發掘北京猿人化石,是當時中國最有田野經驗的人物。夏鼐因此找來白萬玉執行發掘定陵的工作,甚至要發掘定陵的決定,也是白萬玉考察過長陵、永陵、定陵之後,對夏鼐做出的建議。

趙其昌在發掘定陵的時候,剛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他那時很年輕。

也許因為不同的組織,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就有了不一樣的角度,使得《風雪定陵》和《親歷記》在很多細節上有所出入。但《風雪定陵》畢竟是由旁人執筆,《親歷記》卻是龐中威的親筆回憶錄,在細節上的描述,龐中威的說法更為具體。很有趣的是,他在書中提到很多次趙其昌,在定陵工作時更與趙其昌睡在同一間房間,表示他們一定知道彼此,並且互動頻繁。但《風雪定陵》只有在圖說裡提過龐中威,甚至在下定陵地宮這件事情,龐中威完全沒有出現。在這麼重要的情節上把主角換人,也難怪備受責難了。

根據龐中威的回憶,當時在決定下地宮時,大家都不太願意,白萬玉本來找趙其昌,但他面有難色,白萬玉考慮到彼此背後的組織畢竟不同,如果出事要付大責,因此轉向找了徒弟龐中威。龐中威也是百般不願地下去了,等到他下地宮之後,趙其昌再緊接著下去。

雖然像這樣有出入的細節很多,但我認為《風雪定陵》有它不可抹滅的價值。

《風雪定陵》共有十六章,十一章之後,講到定陵後來因為文化大革命受到了嚴重破壞。明神宗和兩位皇后的棺木被丟棄,他們的屍骨被紅衛兵給焚毀,考古隊的人陸續被下放牛棚,白萬玉在內的許多人因為參與考古而受到迫害,這些事情在《親歷記》當中提得很少,龐中威只提到白萬玉後來被迫害而死的事情。而定陵所有的官方內容,完全沒有提到在文革時期受到的毀滅性摧殘。

過了數十年,《風雪定陵》的作者岳南,除了收集這些故事,還親自去找當年這些毀掉明神宗屍骨的紅衛兵,做了詳細的訪談。

做這些訪談是需要膽識與胸襟的,岳南將定陵禁忌的失落片段勇敢地銜接起來。

作為一個追尋歷史的人,我認為《風雪定陵》和《親歷記》兩本書,給了我完整的定陵故事。

參考資料:
[1] 《風雪定陵》/ 岳南、楊仕/ 遠流出版社/ 1996
[2]《定陵發掘親歷記》/ 龐中威/ 學苑出版社/ 200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