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泰北,寫新的故事:一新中學篇

回到泰北的第三天,為了趕路,短暫地見過了學生之後,來不及與同事們一一道別,我與好友跳上聳條,匆匆地辭別了孟安。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我坐在聳條裡,看著後門外,自己漸行漸遠的足跡。作為旅人,絕對比任何人更有機會見到想見的人,想見的風景,卻也比任何人更有機會承受離別與不捨。


我們的下一站是熱水塘村,泰北最都市規劃的華人村,我給了這個村子一個可愛的小名:迷你長安。這個村子是昔日孤軍第三軍眷屬所居住的村子,當時的前線是後山的泰緬邊界,軍部就是後山的唐窩。


能夠去熱水塘村,源自於去年3月的一個偶然。

當時孟安村要舉辦泰北年度的盛會,329反毒青年運動會,熱水塘村是前年的主辦村,派出婦女會來支援孟安329的舞蹈表演。就在他們來聖心中學開會時,在一旁倒茶的我跟一位大姊聊了起來,得知她是一新中學的李重燕老師(熱水塘的中文學校)。聽說一新中學是泰北人數最多的華校,我很好奇那是什麼樣的地方,於是就與這位老師互留了電話。

三個月之後的某個週日下午,我第一次來到熱水塘村。在重燕老師帶領下,我去了一新中學與石公墓園,前者是三軍軍長李文煥將軍創辦的學校,後者則是李文煥將軍的長眠之地。

一新中學是一間大學校,從幼稚園到高中部都有,全校有一千多名學生,除了熱水塘本身的學生之外,還有鄰近的差巴干,甚至芳縣的學生過來就讀。我預期,學校的校舍應該不會太差。但當我走進學校,迎面而來的校舍把我給深深地震撼,門與窗,乃至桌椅黑板,全是歲月的痕跡。我對著這些只夠堪用的教室默默無語,在沉默中深信了一件事情:學生能不能學得紮實,和教室華不華麗,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在熱水塘得到不少溫暖的照顧,之後在臉書上陸陸續續地認識許多熱水塘的人,其中不能不提張鴻高與張鴻才兩兄弟。張氏兄弟是孤軍後裔,張鴻高從一新中學畢業後去台灣讀書,如今是中醫師;張鴻才留在熱水塘,擔任一新中學的董事長。鴻高大哥是三軍歷史的文史工作者與蒐藏家,我們兩不打不相識,過去我在泰北日記提到華人村的歷史與問題的時候,他總會積極地跳出來指正與批判,我們在臉書上過招久了,反而成了忘年之交。

這一次回到熱水塘,來接我和好友的人,是鴻才大哥。最近鴻才大哥在熱水塘與唐窩兩地跑,一邊顧著唐窩的文化園區,一邊顧著一新中學的新建教學大樓。如今的一新中學可以說真是「煥然一新」了,我們來到學校時,全校的牆壁都刷上粉紫色,門窗也都換新了,但最令人期待的,是新建的甲午視聽教學大樓。


Photo by 劉彥辰

這棟大樓是由一新中學的校友募資建成,與仰賴政商贊助的學校截然不同,是泰北華校自立自強的典範。看著重新修建的新校門,有些懷念卻也滿心歡喜,有幸見到一新中學的原生蛻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