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泰北,寫新的故事:石公墓園篇

在熱水塘的下午,參觀過一新中學之後,我們來到了石公墓園。

石公墓園坐落在熱水塘一處山腳下,說偏僻不偏僻,卻靜謐得恰到好處。印象中的石公墓園,就像這樣向晚的午後,太陽落在山的後面,自遠方的山谷中透出金色光芒,在山丘上留下金字塔一般的顏色。這裡是孤軍第三軍軍長李文煥將軍的墓園,李文煥的字叫彩然,號黎石,人們尊稱為「石公」。









三軍軍長李文煥的石公墓園與五軍軍長段希文的希公墓園有一些值得對比之處,希公墓建在美斯樂,是昔日五軍的軍部所在,但石公墓建在熱水塘,是眷屬居住的地方。希公墓位在一個獨立的山崖上,在此山崖可以眺望美斯樂的全景,卻與村子有段距離;石公墓則隱藏在熱水塘的一角,雖不能眺望熱水塘,卻是村子的一部分,村民每天都有機會路過。兩位軍長的墓園地點有這樣的鮮明差異,究竟是本人的期盼,後代的安排,冥冥中的注定,我還不得而知,但石公長眠在熱水塘,我有些自然合理的解釋。


李文煥並非正統軍人出生,他在對日抗戰時,組織過鄉勇保衛家園,後來國共內戰,因為家鄉盜匪肆虐,被縣長任命為剿匪大隊長,維持家園治安。盧漢投共之後,李文煥率領家鄉的子弟兵一同到緬甸投奔李彌,才從此踏上戎馬生涯。第三軍的組成,正是當年的這些子弟兵,李文煥帶著這批子弟兵從雲南走到了緬甸,又從緬甸走到了泰國。

越走,離家,越遠。

即便如此,大家的家鄉就在滇緬邊境的鎮康一帶,後來第二次撤台也沒有過去台灣。留在泰緬邊境的三軍軍民,成為李文煥餘生奔走的重心。

至始至終,李文煥的使命,都是在照顧自己的鄉親們,雖然貴為軍長,作為被遺忘的孤軍領袖,他的膝蓋必須比誰都軟。1971年的夏天,他在泰寮邊境的清孔晉見泰皇,雙膝下跪,奉上一顆來自帕黨山上的石塊。長年盤據泰國北部的泰共被孤軍擊敗,三軍血戰收復了帕黨山。失去弟兄的哀痛還來不及哭泣,他還要為其他鄉親,跪求在泰國立足的渺茫機會。

十年之後,另一場幾乎顛覆泰國的考科考牙戰爭終於結束,同樣在孤軍的犧牲下,贏得勝利。勝利讓死者安息,讓活著的人們有了身分,李文煥的責任依舊未了,他必須讓鄉親有一口飯吃,在異鄉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綜觀這一切的一切,那麼,李文煥選擇在熱水塘,長眠在弟兄和鄉親們的身邊,或許就有了答案。



我已來過石公墓園三次,這一次在墓碑的背後看到了一段文字,標題名為「父親的願望」:父親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家,在這漫長無情的歲月裡,父親為一群被遺忘的人,苦苦尋求一片自力更生的土地,並能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擁有自由呼吸的空間,建立自己的家園。


我被這段文字觸動了很久,這一段來自李軍長子女們的自述,正是泰北孤軍和眷屬們的註腳,這應該不只是李軍長的願望,而是因為戰爭來到泰北的雲南華人們,共同的願望吧?


起初我認為這段文字是李軍長的女兒李健圓女士所留,很好奇這段感人的文字為什麼不寫在顯眼的地方,而要寫在墓碑的背面。好友非常細膩地說:「如果我是女兒,我應該也不會把要對父親說的話寫在外頭,那是有點私密的事情。」

我恍然大悟。

留言

熱門文章